马援,字文渊,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窦马村)人,著名军事家,东汉开国功臣之一。因战功赫赫,被人尊称为“马伏波”。天下统一后,马援老当益壮,其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一直为后世传诵。这么一个大英雄,晚年却因一封家书,被小人陷害,差一点死无葬身之地。
交趾反叛女子征侧、征贰被斩首后,岭南被平定,光武帝刘秀大为高兴,封马援为新息侯,食邑三千户。
马援见西于县辖地辽阔,有三万二千多户,边远地方离治所一千多里,管理不便,就上书光武帝,请求将西于分成封溪、望海二县。马援每到一处,都组织人力,为郡县修治城郭,并开渠引水,灌溉田地,便利百姓。马援还参照汉代法律,对越律进行了整理,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,并向当地人申明,以便约束。从此之后,当地始终遵行马援所申法律,所谓“奉行马将军故事”。
这天,马援正在和下属研究如何完善越律,突然收到了一封从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书。家书里说马援的二哥马余的儿子马严、马敦,思想很活跃,好指点江山,讥评时政,臧否人物,且喜欢结交侠客。马援深以为忧,认为这样议论别人,可能会触犯忌讳,招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马援很快写好了一封“诫侄书”。他在信中说: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,就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;父母的名字,耳朵可以听,但嘴不能说。好议论别人长短,议论时政,是我特别讨厌的。我宁死不愿子孙有这种行为。龙伯高这个人,忠厚谨慎,讲出来的话,没有一句疏失,我敬重他,希望你们学他。杜季良豪侠好义,以他人之忧为忧,以他人之乐为乐,我敬重他,但不希望你们学他。为什么呢?因为学龙伯高即使学不到,还能做一个谨慎的人,所谓“刻鹄不成尚类鹜”;学杜季良如果学不到,那就不免沦为轻薄之人了,所谓“画虎不成反类犬”。
文章出语恳切,言词之中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。没想到这封家书给马援招来了祸害。
建武二十四年(48年),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,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,结果全军覆没。马援时年六十二岁,请命南征。光武帝见马援豪气不除,雄心未已,很受感动,于是派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、耿舒、刘匡、孙永等人率四万人远征武陵。
第二年,马援率部到达临乡。蛮兵来攻,马援迎击,大败蛮兵,斩俘两千余人,蛮兵逃入竹林中。部队来到下隽时,有两条路可走,一是经壶头山,一是经充县。经壶头山,路近,但山高水险。经充县,路远,粮运不便,但道途平坦。究竟该从哪进发?耿舒想从充县出发,马援则认为,进军充县,耗日费粮,不如直进壶头,扼其咽喉,充县的蛮兵定会不攻自破。两个人意见不一致,便上表说明情况,请皇帝裁决,皇帝同意马援的意见。?哪知这次出兵很不顺利。因天气太热,加之水土不服,士兵多生病死去,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。马援也患了病,只得命士兵在山上凿洞,钻进山洞里躲避暑气。耿舒因在行军路线上跟马援意见相左,对马援心怀不满,他通过其弟耿弇上书朝廷,把军事失利的责任都推给马援,诬告他像西域商人,每到一处就停下来,以致坐失战机,遭到失败。光武帝听信了耿舒的话,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作为钦差大臣,骑驿站的快马,迅速赶到武陵,监督马援的军队。
这梁松乃当朝驸马。有一次,马援卧病在床,梁松前来看望。在病床前,驸马向马援行礼,马援没有还礼。梁松走后,马援的儿子问父亲:“为何不向梁松还礼?”马援说:“我和梁松他爹是朋友,梁松虽然当了驸马,但也不能乱了长幼之序啊!”马援以为自己做得对,完全符合礼仪。而梁松则以为,马援倚老卖老,小瞧了自己,因而怀恨在心。
还有一件事,让梁松对马援耿耿于怀。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在给侄儿马严、马敦写信时,信中举了龙伯高、杜季良之例。杜季良当时正任越骑司马,他的仇人以马援此信为据,上奏章控告他,说他“行为轻薄,乱群惑众,伏波将军从万里外写信回来以他训诫兄子,而梁松、窦固与之交往,将煽动轻佻虚伪,败乱我中华”。光武帝刘秀最恨别人“败乱我中华”了。他把梁松、窦固召来严加责备,并且把奏章和马援的信给他们看。梁松、窦固心中惶恐,不断叩头,光武帝才免去他们的罪过。
真是冤家路窄啊,原先就记恨马援的梁松,一路上都在想着如何狠狠地整一整马援。但梁松失望了,他赶到武陵时,马援已经病故了。
点睛之笔:马援戎马一生,在平定交趾之乱中立了大功,被封为“伏波将军”。他治理有方,新到之处均能惠及百姓;他管教有方,对于侄辈谆谆教诲、殷殷期待。他一生坦荡,也足够谨慎,但“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”,小人断章取义的控告让他蒙受冤屈,但后人永远记住他的功劳与荣耀。
编辑:梁 熙